土壤也要打“疫苗”?聽聽“土壤醫(yī)生”怎么說
點擊次數(shù):1090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7-27
來源:"新華社蘭州6月25日電題:土壤也要打“疫苗"?聽聽“土壤醫(yī)生"怎么說
土壤是糧食生產的根基,它和人一樣,有*的生長變化和發(fā)育特點。人會生病,多數(shù)是因為抵抗力下降了。土壤亦如此,有機質含量下降、微量元素缺乏等也會讓土壤“生病"。
“土壤一旦‘病了’,有時需要幾年,甚至幾十年時間才能‘治愈’。"“土壤醫(yī)生"包興國說,土壤發(fā)育和肥力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并且打農藥、過量施肥等粗放“治療"方式,也會導致土壤污染、土壤板結,甚至耕地退化。
“抵御土壤病害迫切需要提升土壤抵抗力。"包興國說,土壤也需要打“疫苗"增強抵抗力。
64歲的包興國是甘肅省農業(yè)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(jié)水農業(yè)研究所研究員,扎根土壤研究42年,像他這樣從事土壤科研的工作者被尊稱為“土壤醫(yī)生"。
“土壤抵抗力關鍵在土壤肥力。"甘肅省農科院土壤肥料與節(jié)水農業(yè)研究所所長車宗賢說,所謂土壤“疫苗",實際上是幫助提升土壤肥力的舉措,關鍵有三個步驟。
首先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掌握土壤肥力的變化趨勢。車宗賢介紹,這就要依靠土壤長期定位試驗。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(jiān)測工作是一項基礎研究,需要幾十年、甚至上百年對土壤進行觀察記載,可以準確掌握土壤肥力變化、養(yǎng)分利用效率、土壤有機質含量等參數(shù)。
“取樣、分析、觀察、記載等基本操作并不難,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基本操作,卻難出創(chuàng)新成果。"車宗賢說,這也是這項研究工作最難的地方。
耗費了近一代人的心血,“土壤醫(yī)生"們終于有了成果。2016年,車宗賢及其團隊利用近40年的土壤監(jiān)測調查,初步總結了甘肅省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和肥力演變規(guī)律,這為土壤培肥、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。
增加有機質是培育土壤肥力的重要方式。連年重茬、管理不當?shù)龋瑢е虏糠值貐^(qū)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下降。據(jù)包興國介紹,通過土壤長期定位試驗,結合40多年來綠肥培育和退化耕地修復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綠肥對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、補充土壤部分微量元素效果突出。
“種植一畝豆科綠肥相當于15公斤氮肥,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。"包興國說,過去甘肅河西走廊東端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到1%,通過多年綠肥培育、土壤培肥,如今當?shù)赝寥烙袡C質含量增至2%至2.5%。過去畝產400斤糧食的旱田,現(xiàn)在變成了畝產糧食超過1噸的“噸糧田"。
“水肥雖好,不能貪多"是提升土壤肥力的關鍵。甘肅省農科院農業(yè)資源環(huán)境實驗室主任郭全恩介紹,國內部分旱作農業(yè)區(qū)灌溉水的礦化度高,易導致土壤鹽漬化。過量使用化肥,不僅難以提升土壤肥力,反而會導致土壤板結,破壞土壤結構。包興國和團隊關于西北灌漠土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綠肥、有機肥、化肥、秸稈各施四分之一,可有效提升灌漠土土壤肥力。
車宗賢、包興國介紹,我國土壤類型復雜多樣,僅甘肅就有37個土類。目前他們初步掌握了灌漠土、黑壚土、黃綿土、灰鈣土等主要土類的土壤肥力演變規(guī)律,這些成果激勵著他們一如既往地扎根土壤研究。